
資深國際風險管理顧問 白佩華 老師
由於環境、社會、治理(ESG)所涵蓋範圍很大,並且所涉及的永續準則多元;因此,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利害關係人的參與至關重要。ESG從設定目標到執行各環節都需要和利害關係人「議合」,也就是英文中的engagement。實收資本額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應自2025年起編製前一年度永續報告書,並於每年8月底前完成申報。永續報告書所提供資訊已成為各利害關係人檢視企業永續經營表現及進行投融資決策等之重要參考依據。
在揭露過程中,企業必須根據各種國際框架如GRI、TCFD,以及未來即將上路的IFRS S1及S2,提升法遵效率,並引導公司有效識別、評估並報告其營運的風險及機會。除了盤點經濟、環境及人權等重大主題的影響外,也形同對自身組織就ESG三大項目進行一次總體檢,包含:重要性評估、ESG指標、供應鏈透明度、數據敘述與策略、治理與問責和第三方查證。
在遵循相關程序與法規的過程中,組織往往反映稽核或審計作業可能導致合規疲勞(Fatigue),並對有限資源造成額外壓力。然而,若能將合規活動有效結合營運績效,其角色將從單純的合規要求轉型為風險管理的策略性工具,有助於提升整體績效、優化風險管理,並支持長期價值的創造。
審計是助力不是消耗
國際知名環境風險管理顧問ERM,6月公布了一項為期半年的基準研究,78% 的參與者旨在將審計洞察整合到更廣泛的業務決策中,65%的參與者正在積極探索數位工具,以提高審計效率和數據可見性。
如果審計能夠超越傳統的稽核範疇,結合數據和質性分析,能夠提供關於系統性問題和營運趨勢的寶貴洞見(Insight),這樣的審計可以融入更廣泛的風險管理框架,使組織對合規、運營、永續發展和網路安全方面的風險有更全面的了解。如此一來,審計團隊能夠將調查結果與企業策略結合,並提供支持主動風險緩解的見解。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審計將成為提升績效的驅動力,而不僅僅是合規檢查點。然而,這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從被動轉變為主動,並願意將審計見解融入更廣泛的業務流程中。
現代的工具大多數已經數位化或是AI化,透過集中式平台和共享儀表板的支持,審計團隊之間的跨職能協作也能更加高效,這對於提升現場團隊的意識和技能非常有幫助;特別是在一些不太成熟的領域,能夠改善合規性和營運紀律。例如,某些製造商會將分析的品質與內部認證等級掛鉤,以有效激勵工廠深入挖掘採購和運作的問題。而其他製造商則會利用跨職能團隊來共同解決複雜問題。
不同的組織處於數位轉型的不同階段,採用情況也參差不齊。大多數組織正在嘗試生成式人工智慧 (AI)、預測分析和其他技術。有些採用基於雲端的工具、人工智慧驅動的審計前分析和即時儀表板,來增強可見性並收集更深入的見解,以便作出明智的決策。
以人為本的文化轉變
在稽核或審計之前、審計期間和審計之後,擁有開放和合作審計文化的組織,呈現了更好的審計結果、減少了阻力,並且對糾正措施有了更大的自主權。讓高階領導參與審計前規劃和審計後審查的組織報告顯示,審計結果與業務目標更契合,糾正措施的執行也更加到位。
定期的高階主管參與有助於強化審計的策略價值,並培養問責制和改進的文化。最高效的稽核或是審計長會結合硬體技術專長與軟性如同理心、引導力和影響力完美融合。在低信任度的環境中,建立組織內部心理安全,避免缺乏心理安全,以免收集到流於表面或誤導性的資料。
審計的心態一轉,則會避免法規稽核的排斥或疲勞感,而成為策略優勢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