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轉型創造企業新價值

成本管理、策略投資、人才發展同步推動

· 碳中和新知
Section image

對於大部分的企業領袖而言,2025年至今,關稅的變數、地緣政治不穩定和企業不同階層引進及運用人工智慧的急迫性,都是急迫的挑戰和風險。但短期訊號其實顯而易見:因應科技升級的基礎設施支出不斷增加導致資本流動;但長期而言,若要成功轉型和營運成長,人才流動的因素則不小於資金的變化。在人工智慧成為打造競爭優勢的時代,忽視人才管道的潛在風險,可能意味著錯失下一個變革性創新的機會。積極監控並回應全球人才流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創新中心的領導者,將更有能力塑造營運優勢,而非僅能苦苦追趕人工智慧進化的腳步。

轉型投資的考量孰輕孰重?

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為了有效運用資本,因應迅速且多變的環境,許多公司其實從去年就實施了更明顯且更容易執行的樽節措施,而不是進行真正的組織轉型,以至於削減了之前的努力。他們可能已經完成了最簡單的削減,但卻未能從根本上降低各個部門、營運單位和職能的成本。如果沒有真正從頭開始設計營運轉型的目標,盤點資金和人才策略,單純著眼於短期利潤的比較,那麼早期的節約很快就會消失,成本不可避免地會再次攀升,更無法將資本釋放到轉型的項目。

因此,有效的成本管理以釋放資源,進行策略性投資,包含對人才、關鍵技術和策略機會的投資也同樣重要。

Section image

成本轉型:有效性管理

許多領導者在為了釋放更多資本以進行轉型時,會先從降低近期的成本開銷為起點,結果轉向一個老套路:削減成本(cost cutting),採取一次性的方法來削減成本,成為實踐目標的唯一手段。可惜的是,在急於消減看似可自由支配的項目時,經常犧牲一些最重要的投資,急於從財報中抓出削減成本計劃,在匆忙實施時,忽略了支出背後的戰略意圖,只為各職能快速弄清楚必須執行哪些樽節內容(或誰)。最終使組織變得更弱、不平衡以及沒有方向。

基於以上困境,建議策略如下:

  • 將成本紀律融入DNA(嵌入企業文化和治理),幫助企業將資金重新分配給重要的項目;成本紀律不僅視為管理,更應視為投資,使管理者更加重視成本意識,確保可持續的變革。
  • 區分低價值支出(待淘汰)和策略性投資(待保留或擴大)。由下而上、以證據為基礎的方法,從根本上重新設計成本結構,而非簡單地削減現有預算。
  • 確保撙節措施持續有效並確保工作品質不受影響,創造資源的韌性。
  • 明確公司的目標,為每項服務創建最小可行產品或服務,並挑戰並優化資源固有基準,仍保持可以快速應對突發的逆境或新發現的機會。
  • 持續審視已連續實施數年的企業資源規劃(ERP)化計劃,以了解所需的成本(資金、人才和時間)改進,重塑流程,為自動化和洞察力做好準備。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7月的研究報告,企業通常在24個月內能達成20%至30%的成本節省。然而,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和策略,應讓組織在精簡高效的同時,具備未來成長與持續競爭的能力。為此,企業必須建立長期關注成本的機制,並持續將資源投入戰略能力與增長快速的業務領域。財務系統也應針對「良性成本」(如與差異化能力相關的支出)及「不良成本」加強透明度,讓預算負責人能全面掌握成本動因,深入理解各項決策背後的目標。

Section image

轉型投資:人才資本是最複雜的方程式

企業進行人工智慧轉型,人才是個複雜的議題,可能因轉型而遇到人才被迫快速提升技能或面臨解僱;另一方面,企業也可能面臨長期人才荒的窘境。

在企業轉型時,決定要調整組織結構,或提升營運績效,除了成本效益的提升,人力的調整也是重要的手段。根據經濟日報(7/3)報導,微軟大動作裁員,正值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鉅額人工智慧(AI)投資帶來的財務挑戰。儘管微軟並未將最新的裁員歸因於AI的投資,但執行長納德拉曾說,微軟目前多達三分之一的程式碼是由軟體撰寫。裁員應是成本控制的最後的手段,並非轉型的重要策略;解聘員工之前,還有很多方法,好比減薪、縮短工作時間、取消獎金制度等節省成本的方式。

而對於缺乏AI人才的問題,公司可以透過整合內部和外包技能模式策略來解決;當然,人才短缺的情況可能並非短時間可解決。科技技能的半衰期,過去約以三年為一個循環,但這個週期已明顯持續在縮短。許多研究指出,新的軟體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技術產品經理的供不應求。

緩解技能短缺最有效的策略是公司圍繞大數據、物聯網和GenAI開發或運用的專案。中大型企業與其員工使用影子AI,不如直接投資內部人才應專注於打造公司獨特的數位化能力,以及如何管理支援公司重點業務和策略產品的大量數據。引進外部合作夥伴和工具,可以處理更常規的功能,如標準應用程式、解決週期管理,包括人員短缺和工作流程效率低下。透過找出可被AI或自動化工具接手的任務,進而提高效率,優化決策脈絡。

企業可以思考以下建議:

  • 戰略性人力規劃:透過數據的規劃工具預測3-5年的轉型職缺。
  • 盤點現有員工的技能,規劃重點職能和補充,特別是中階主管,可以嫁接高層和一線人力。
  • 員工培訓和人才發展計畫:透過AI平台識別員工技能缺口,設計學習方案
  • AI驅動的人才管理
  • 強化雇主品牌與員工投入感

總結而言,企業在面對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與技術革新時,必須從成本管理、策略性投資到人才發展三大面向同步推動轉型。唯有將成本紀律深植於組織文化,靈活運用資本於關鍵領域,並積極培養與引進新時代所需的多元人才,才能在激烈競爭中持續創新,以前瞻的視野整合資源、科技與人力,企業才能真正創造新價值。

Section image

專欄作者簡介:白佩華

Section image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

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工研院TCFD, CDP, SBTi培訓證書,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ISO 14064 (主稽), ISO 14067, ISO 14068-1 (主稽) BS 8001, ISO/IEC42001 主稽